陶经教授是中国著名电影声音指导,被誉为“中国第一录音师”和“第五代的耳朵”,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授会副主席,在国际国内屡获电影声音大奖。11月4日由公司科研处与传媒公司联合举办了“陶经电影声音创作观念”专题讲座。为配合这个讲座的开展,传媒公司影视创作基础教研室在艺术楼数字放映厅举办了“陶经代表电影作品展映和声音设计分析”系列活动,为期一周,从10月26日到11月3日,每晚19点到22点,主讲老师为刘丽、苏宇思、武智超和戴安烈。
传媒公司经理刘吾康、副经理李晓川、传媒公司党总支书记学工办主任李江亲临活动现场并对此次活动提出指导意见。李晓川副经理代表院领导讲话,鼓励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专业活动,并肯定了此次活动对于培养员工专业兴趣和提高员工专业能力的积极意义。影视创作基础教研室主任沈欣也强调,传媒公司的员工要想创作好一部影视作品,必须重视影视基础课的学习。现代影视创作受到真实性观念的影响,创作者越来越重视声音的作用,有时候一部作品的声音与画面几乎同等重要。还有部分专业老师李漫、贾如、粟晓煊、徐凯、唐蜜、葛青、黄志丹等也参与了本次活动。传媒公司分团委书记韩杰在海报制作和前期宣传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6天以来共有来自传媒公司大一到大四的近700人次员工参加了此次活动。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全面了解陶经教授的电影声音设计特点,刘丽老师挑选了陶经教授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6部有代表性的获奖作品,从音效、环境声、对白、音乐等方面全方位地解析了陶经教授电影声音创作的特点,即”极度的真实与极度的创造力”。除刘老师从电影声音的角度分析外,武智超、苏宇思和戴安烈老师还分别从故事结构、摄影、剪辑、视效、特技等全方位地给同学们解读电影作品。老师们引领同学们从电影的不同方面理解电影视听的表达,并时时与同学们互动交流,受到大家的欢迎。
由于电影的声音需要通过不同声道呈现,与电视节目的声音制式有很大区别,刘丽老师专门选择和调试出能够播放5.1环绕立体声的数字放映厅进行放映,以期还原出影院的多声道效果,从而能够更为真实和准确地体现出陶经老师电影声音设计的魅力所在。
10月26日由刘丽老师主讲电影《金陵十三钗》(导演:张艺谋)。该片获得了第59届美国音效剪辑者协会颁发的“最佳外语片音效剪辑奖”。鉴于这部电影剧情的特点,刘老师采用开篇讲解,中间完整播放,映后点评总结的方式。这是一部严肃的战争题材电影,表达的是灵魂救赎的主题,所有的声音设计都围绕着人性的塑造展开。刘老师重点分析了开片怎样通过“雾的声音”的设计与制作,表现出书娟记忆中战争的声音。刘老师详细讲述了陶经老师怎样通过剧本分析、结合生活经验、真实声音素材采集配合音频软件的运用打造出湿冷的雾中飞行的子弹声,雾的声音也成为了影片标志性的声音之一。此外,刘老师重点分析了李教官的子弹穿过教堂的彩色玻璃救出书娟的声音设计,即如何通过真实的录制结合创造力的表现,反映出小女孩心中子弹声带来的意义。刘老师特别强调陶经老师对于真实声音质感的追求。为了还原战争中的枪声,陶老师在澳大利亚找到了剧中当年用过的各种枪械,实录下所有的声音素材,力求真实。同学们表示第一次这样系统地从电影声音的角度赏析影片,感觉很有收获。
10月27日由刘丽老师主讲电影《英雄》(导演:张艺谋)。该片获得了2003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音效奖。刘老师根据影片剧情分为四个板块的特点,采取开篇总体讲解,中间在每个板块提醒同学们该段落需要关注的声音设计要点,最后提问总结的讲解方式。英雄开创了中国电影的视听盛宴,标志着中国商业大片的到来。该片音效创作极富表现力,并打造出标志性的电影声音。
在《红》的段落中,刘老师重点分析了箭击长空的声音设计如何表现出赵国人的精神和胡杨林中落叶的真实又有创造力的声音怎么表达人的情感。在《蓝》的段落中,刘老师详细分析了九寨沟无名与残剑打斗的声音设计。通过京剧唱腔营造出诗意与氛围,通过水声的对比凸显无名与残剑的相互欣赏和对飞雪的祭奠,通过无名在箭竹海水面上7声脚步声的设计与制作表现出男人的胸怀。在《绿》的段落里,刘老师分析了京剧唱腔对于秦王的塑造和管乐对于秦王出场气势的营造。《白》的段落中,刘老师分析了片中四个不同叙述角度中,对于这个最为真实的故事版本怎样通过对沙尘暴声音质感的塑造表达真实的战争与场景。
10月28日由刘丽老师和武智超老师主讲电影《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该片获得了199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刘老师从如何通过环境声的设计与制作营造不同时代的声音质感、音乐如何作为一种戏剧要素表现程蝶衣的内心、音效设计如何巧妙地表达程蝶衣、段小楼与菊仙的关系,语言作为音效设计如何推动剧情发展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全片的声音设计,让同学们了解如何通过写实声音与写意声音的结合表现出大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
武老师首先从故事框架上进行梳理,接着从影片中象征性物品对于故事推进的关系及寓意,人物之间的脉络关系和剧中戏份意义,影片中角色、年代、氛围的整体营造等方面分别阐述。武老师希望通过对霸王别姬的分析能够给予同学们思路的引导,让大家对于这一类型的影片能够学会独立将故事进行拆分和梳理,并进行总结,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强调理性创作和感性认识。
10月30日由苏宇思老师主讲电影《活着》(导演:张艺谋)。该片获得了1994年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苏老师为大家介绍了该片声音的创作部分和声音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点,以及该片的音乐部分。在放映结束后,结合大时代变革的背景,苏老师还为同学们较详尽的介绍了以张艺谋、陶经、侯咏、顾长卫、肖风等“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成长历程、第五代为中国电影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以及在今天的大银幕上第五代仍努力践行着电影之梦。苏老师结合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经验,给同学们介绍了在电影创作中摄影(组)、录音(组)之间的工作情况和视听联系。
今年暑假,苏老师参与了以他的研究生导师侯咏作为主创的电影拍摄,拍摄期间写了一则关于创作和生命体验的随笔。在当晚活动结束的前夕,苏老师满怀真情地与同学们分享了这篇随笔,简短而真挚。同学们在现场的放映交流中表现得非常专注,在微弱的光线里,仍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同学们清澈的眼睛,相信他们是掉在了电影的时光里。
11月2日由戴安烈老师主讲电影《十面埋伏》(导演:张艺谋),刘丽老师临时有事无法参加,讲解内容由戴安烈老师代为念出。该片获得2005年美国电影声音协会大奖最佳声音金卷轴奖。刘老师和戴老师商讨后决定采用开篇总体分析,全片播放,在两场重场戏停顿分析的方式。在放映前的分析中戴老师强调,同学们使用的软件不是专业软件,而是行业软件。行业有所需求,专业才会对应。软件学习不是操作,而是方向。行业工种存在细分,行业软件对应配合。同学们应该首先学会如何组织和筛选知识。
刘老师强调《十面埋伏》与《英雄》尽管都是武侠片,但由于主题的不同,具体的声音创作理念差异非常明显。《英雄》的主题是传递天下大同的理念,表达是浪漫的,理想化的,形而上的,所以需要作出想象力。而《十面埋伏》重在表现乱世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是形而下的,所以创作重点在建立帮助人物建立情感的真实。全片的声音分为真实的声音和创造性的声音两个层面。真实的声音如人物的喘息、风雪、鸟鸣等,制作和添加进去都极其真切。创造力的声音如追击、打斗、牡丹坊、竹林,夸张化的处理,帮人物传递情感。
在牡丹坊这场戏中,戴老师强调,投石问路段落剪辑十分精彩。何出此感?作为一般观众,可能不会思考,也无法回答。剪辑节奏,也许是所有人的表层感受。感受电影艺术的叙事和造型,感受镜头语境的诗意和凄美,这种感受,难以言喻,又确实存在,同学们必须思考。刘老师强调了鼓声的设计。为了突出小妹与刘铺头都是高手,刘铺头是飞刀门安插在官府的内应,另外两人是旧情人,三年未见。所以这场戏的击鼓声其实是在帮二人传递情感。两人以前玩儿过仙人指路,所以这场声音需要精心打造,如何传情。拍摄时实录了几千声鼓,最后挑选出7、8种,利用软件制作与混合,最后剪辑成103声,声声不同,达到了效果的极致,成为影片标志性的声音。
在竹林追杀这场戏中,金铺头与小妹患难与共,生死不离,建立了真情。所以声音设计的要点是建立恐怖感和危险感来给予人物情感的支点。为了建立恐怖感,陶经老师联想到生活中吹笔帽的感觉,用十几根粗细不同的竹子,打眼,快抡,录出呼呼的感觉。又在竹林里实录了7、8天,得到竹子倒地、劈开、竹梢、竹节各种声音素材。为了营造出危险感,陶老师设计出竹枪的声音质感。官兵用竹子削尖投向二人,做出的竹枪声声不同,前后录了40、50条,最后挑选出有危险感的声音,用合成器处理,把尾音拉长。
戴老师谈到,画面剪辑点简单分为三种,大致对应三种镜头长度,影视艺术当中还会存在诸多节奏形式。当你能够准确把握一个镜头的节奏长度时,就能准确判断节奏剪辑点所在,从而构建段落、场景的剪辑节奏(蒙太奇节奏)。戴老师最后分享了关于剪辑思维的五层深度思考,第一层为剪辑的基础操作。第二层为行业方向。第三层为 美学、文艺学,也可称为剪辑美学,蒙太奇美学。第四层心理学、剪辑心理学。第五层为 生活经历。
11月3日由刘丽老师主讲电影《归来》(导演:张艺谋)。该片获得201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鉴于影片情感的连续性,刘老师采用开篇总体分析,完整播放,映后总结、与同学们讨论的方式。归来不仅仅是分开20年的夫妻的相聚,更是情感的归来。刘老师谈到,该片在声、画技术层面都有突破,画面采用Sony的4k技术,声音是国内首次在文艺片中运用杜比全景声技术。但新技术的运用不为炫耀,实为剧情需要。观众通过4k技术更能清晰地捕捉到演员精湛准确的细微表演,更能体会到情感的流露。杜比全景声被陶老师采用是因为他要通过更多的声道还原出片中不同时代的声音空气。这部影片丰富而有创造力的各个时代的环境声使影片大大增强了表现力。按陶老师的话说,他要通过声音的表现,让人物浸泡在时代的空气里。刘老师讲述了拍摄现场的声音条件,没有一切环境声,从而告诉大家电影声音都是通过思考与设计制作出来的。
刘老师重点分析了剧中陆焉识与冯婉瑜火车站相遇的声音设计如何推动剧情的发展,陆焉识住的房间的多层次的声音设计,凸显出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直住在一个没有隐私和尊严的地方,从侧面体现出时代的悲剧。
最后,刘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是剧中陆焉识弹起的钢琴声的设计如何表现两人情感的回归,二是全片有哪些音乐帮助营造时代感,引起大家的讨论。
为期一周的活动受到了传媒公司员工们的好评,许多同学纷纷在每天的活动结束后表示希望多开展这种专业活动,还有同学在放映和讲解结束后给老师深深鞠躬表示感谢。同学们的热情也是老师们的动力,此次活动也是老师们在课余与大家进行专业沟通与交流的尝试,希望同学们多提宝贵意见,让老师们做得更好。在此也感谢设备室的吴佳轩、肖馨雨、林伟鹏、李清平同学每晚辛苦地为大家做好了放映工作。
经过一周的预热,同学们对陶经教授的电影声音创作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在11月4号陶经教授讲座的提问交流环节中提出了非常专业和有针对性的问题,得到了陶经教授的好评。谈到进行了近3个小时的讲座,陶老师表示,同学们反映很好,自己一高兴就愿意多跟大家交流了。
此次活动中,许多同学热情参与影评活动,并认真分析影片,写出有针对性的影评,并且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手写稿。影视创作基础教研室的老师们将把同学们的影评汇总和打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为获奖员工颁发证书,同时把优秀影评登在传媒公司网站上,敬请期待。
撰稿:刘丽、苏宇思、武智超、戴安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