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蕊佳作 《犬人》有约
——专访最佳剧情片导演张家源
6月8日传媒公司第九届“润秀·新蕊杯”员工影像作品大赛颁奖典礼在威廉希尔星空剧场隆重举行。由传媒公司主办、公司分社联、两委员工会承办的“新蕊杯”不仅是公司展示培养员工成果的舞台,也是公司提供给热爱影像的传媒学子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在“新蕊杯”颁奖典礼结束后,记者有幸专访到了以《犬人》一片拿下最佳剧情片奖的导演张家源。据记者了解,将于今年六月毕业的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张家源同学,曾连续参加了三次“新蕊杯”员工作品大赛,并在三届的大赛中均有所斩获。此次《犬人》在本届“新蕊杯”一举囊括了除了最佳剧情片以外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摄像奖,同时影片也荣获第22届北京老员工电影节入围奖。以下内容是对张家源专访的实录:
记者:你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什么?
张家源:灵感的来源与其说是一种具象化的世物,到不如把它称为一种想要表达的自我诉求。从剧本创作前的将近一年里,我们围绕着“即将毕业走向社会这个过渡阶段”来展开思考和表达,陆续创作了几个故事,他们的诉求和表达主题是一致的。当然,《犬人》是这一系列故事里创作最成功的。
记者:拍摄这部作品有什么特殊意义?
张家源:首先对我来说,从我大二上半学期拍摄完成《单棱镜》后,一直到《犬人》开拍前,我有将近一年半的时间没有再拍过剧情片,这个阶段是我个人的转型期。我从前比较喜欢玩概念和意识流的东西,之前的作品也都是这样的产物,但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故事才是代表一切的核心” 。如何学会去讲好一个故事,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我也急需通过这次拍摄来向自己求证:我究竟是否学会了讲故事?这对我今后的发展都具有很深远的意义,也是赌了一口气吧。再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一直想要去展现当代青年群体在即将步入社会前的蜕变期,因为在这个过渡阶段,你的思维和想法会经历不断的打磨。同时,这也是一个很让人苦恼甚至焦躁不安的阶段。现在的社会很浮躁,我很想在这浮躁中去提炼,抓住某些最为干净、纯粹的东西,去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真诚。
记者:从编剧到最后的成品大概花了多久时间?
张家源:从暑假开始构思,到放假回来的第二月开拍,修改了至少10版。当然很多东西在剧本还没有正式完成前就已经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比如:演员、拍摄场地等。
记者:在整个的创作中你们会遇到做多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张家源: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对内来说,在拍摄当中主创人员会有不同的分歧,当然大家都是站在对片子认真负责的基础上,所以总会有激烈的争吵。比如情节设计问题,或者根据工期及场地实际情况来变更原剧本内容,但好在我们每一次的争论对片子而言都是一个不断完善提炼的过程。
对外来说,因为我们的拍摄周期长,跨越成都两季。开机穿短袖T恤,杀青穿的已经是冬装了,拍摄中后段需要补戏就要演员挨冻穿短袖拍,这是很遭罪的一件事。有的演员感冒发烧好几次,而且每次我们出组,都是大雾或者雨天,给户外拍摄造成了很大困难。
记者:获奖之后再次观看自己的作品和之前看自己的作品心情会有不同吗?
张家源:肯定会有不同,其实现在来看,自己会发现存在的很多问题。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与提高,每一部片子都凝结着制作团队辛劳的付出和汗水,每一部片子都是自己能够铭记于心的美好回忆。
记者:马上就要毕业,有什么话对母校说的?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
张家源:首先是要感谢公司能够在我大学几年的创作中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老师们的敬业和专业态度,是我们的启蒙者和领路人。也正是因为拍摄的一部部短片,给自己提供了一次次提高的机会,也给自己创造了越来越高的平台去展现自己。让我能够在四年后,能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成为今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曾有幸连续两年作为代表参加2013和2014届的新老生交流会。在这里我还把说过两年的话再次拿过来,那就是“一定要给自己的大学找到一个定位和方向”,开弓没有回头箭,艺术也同样没有退路,创作起步很艰难,每走一步也同样是问题接着问题,但如果不能学会克服问题,那就永远没有进步,每一次都是自己超越自己,再向自己去证明的过程。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让自己的老员工活过的有意义,不管毕业多少年后,你都会发现,正是当初你的一次次坚持与努力,才换来你一段段美好而又深刻的人生记忆。
在这次专访中,张家源讲述了很多关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想法,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团队的艰辛创作历程,但中国有句古话叫好事多磨,希望张家源同学能够在传媒行业中越走越远,同时也期待来年的“新蕊杯”更加精彩。
文字记者:黄思琪
责任编辑:周丽颖